在今年研考復試期間長安大學設立28間考研線上復試專用室
上海
“老師,我面試結束啦
網絡很順暢,我感覺表現得還不錯”
“老師,我已考研上岸
感謝復試期間您對我提供的所有幫助
祝您工作順利”
在上海理工大學結束考研復試同學
紛紛向老師匯報了考試進展
并對學校的暖心做法表達了感謝
3月底
上海理工大學3000余名考生“云端”參加復試
學校1200余名考官、300余位工作人員
及志愿者通力合作
為“云復試”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有老師為了不被封在浦東家里
連夜出門提前住到學校
有老師自己作為考務人員被封在小區
于是跟住校的學院辦公室老師
線上線下“打配合”
還有老師每天忙碌在現場
困了累了就直接在辦公室打地鋪……
這些迅速集結的力量
默默地保障復試工作“全流程”暢通
校外規劃院會場每日防疫消殺
在同濟大學土木學院
復試方案確立時
距離復試開始時間已不足一周
在此期間,孩子都停課在家
核酸檢測成為每日日常、封樓通知此起彼伏……
這使得辦公室人員調度、時間安排的難度大增
收取考生復試資料,導入最新復試題庫
租借近百間線上會議室
確定專家組及技術秘書名單
制定詳細完備的復試流程及應急預案
對專家端、學生端、技術秘書端的
多個在線會議系統
進行一對一、多對多的反復測試……
學院的教務老師們夜以繼日地堅守奮戰
最終收獲了屏幕中的掌聲與感謝
學院教務員以校為家,堅守崗位
疫情防控政策的反復
對于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招生復試的準備工作
充滿了壓力和挑戰
每一位老師都是萬分的謹慎與慎重
逐一敲定每項工作基本內容
反復演練再做細節調整
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
在學院內進行充分的討論后
再對每一項流程進行確認
這樣的過程往往會重復很多輪
往往不知不覺中工作就到了深夜
“事實上,從組織本次復試工作開始后
這幾乎是每位考務老師每天的狀態”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的考務秘書高老師說
“現在復試工作已經結束了
窗外已春暖花開,我內心里也滿懷期待
期待這次在云端見到的同學們
能夠在接下來的9月,在上財校園里迎接他們”
長春
4月1日,吉林大學的線上復試模擬演練
正在有序進行中
突然傳來一則意外消息
外國語學院的考生小奇(化名)
在演練當天被拉到了吉林市方艙醫院
不具備符合條件的復試網絡和環境
經過多方協調
學校為該名考生制定了特別復試預案
“救護車上的復試”
救護車上的復試現場
隨后兩天,學院與小奇多次模擬演練
幫助考生在特殊環境下熟悉復試流程
5日,復試正式開始
小奇身著防護服、戴口罩
在救護車上順利完成復試
考試結束后,小奇給學院老師發來了信息
“這些天來
謝謝各位老師和醫務人員給予我的幫助”
如今,這位在救護車中復試的女孩的考研夢
有了圓滿的結局
她已被該學院擬錄取
在吉林大學,像小奇這樣的特殊復試還有很多
定點治療醫院、過渡病房、方艙醫院
抗疫執勤車、防疫物品庫房、志愿者社區
集中隔離點、校園封控寢室……
學校3000余名復試教師和工作人員
全力組織保障復試工作
確保近8000名復試考生應考盡考
3月,長春宣布實行全市封閉式管理
種種新問題接踵而來
無數的未知讓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復試
成為高校教師業務能力的一場大考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上
首次使用網絡遠程考官分散模式進行復試
首次由紀監委、研招辦聯合進行網上巡考
首次在宿舍樓內為復試考生設立專用復試考場
截至4月12日
全校22個學院(部)共復試考生3758名
參與復試工作的教職工950余名
設置線上考場621個,耗時近1500個小時
平穩順利完成網絡遠程復試
東北師范大學工作人員正在對轉運畫材物資進行交接消殺
3月24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疫情熱線
接到了一個來自吉林市高新北區
方艙隔離學生的電話
“老師,我28日要參加
沈陽農業大學研究生復試
學校要求26日調試設備
方艙(醫院)里面別的條件都挺好
就是網絡不太好,怕影響復試
希望能有更穩定的環境進行面試,請老師幫助”
面對這一緊急問題
接聽熱線教師當即表示請學生放心
學校一定會為學生考研復試保駕護航
同時第一時間
將學生反饋情況向學校主管領導匯報
在這之后,吉林市政府指派
市教育局、市衛健委、急救中心、方艙醫院
協調4輛救護車為復試學生
建立臨時單獨線上復試考場,配齊防疫物資
保障網絡環境滿足遠程視頻復試要求
同學們在“臨時考場”順利完成了設備調試工作
并如期參加線上復試
在方艙里的考試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而在方艙里收到錄取的通知
則讓隔離生活增添了一道陽光
“恭喜你,考入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碩士!”
在吉林大學第二醫院129名醫護人員援建的
長春市會展中心5號方艙醫院
傳來了讓所有人開心的好消息
來自吉林大學的同學小孫
在方艙醫院大家的全力保障下
完成了一場“特殊”的考研復試
接到了武漢大學研究生復試的通知后
5號方艙的醫護人員單獨為小孫
騰出了一間處置室作為復試場地
復試第二天傳來了好消息
小孫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出艙”居家觀察
4月5日,小孫收到了武漢大學擬錄取的通知
從吉林大學到武漢大學
一場跨越省市的圓夢接力
讓不少媒體紛紛關注報道
山東
地處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的復試形式
采用“專家集中+考生網絡遠程”
考生不進入學校
均各自在目前就讀學?;蚓幼〉?/p>
通過網絡遠程方式參加復試
復試專家和工作人員
則到指定封閉區參加復試工作
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參加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的自駕車輛在封閉區域停放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院研招辦主任牛德強
每天白天參加
學校的疫情防控教學工作組的各項工作
晚上時間則起草各項復試工作的
準備方案等材料
第三周起,他和同事開始組織復試工作
連續奮戰的9天里,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起床
早餐匆忙應付一點或者不吃早餐
駕車15公里左右趕到學校
晚上基本上都在8點鐘以后,才準備回家
“吃和住的狀態就像在緊張的戰斗一線”
就這樣,牛德強和同事組織
全校25個招生單位的1100余名教師
3600余人次
連續奮戰9天
圓滿完成了4400余名考生的復試工作任務
作為校園實施封閉管理期間
研究生院的住校人員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秘書王巍
除本職工作外還要負責處理
研究生院的基本事務
除往常復試的數據準備、系統調試等工作
他還奔波于準備封閉復試區域
逐個勘察教學區教室復試條件
協調搬運復試物資和防疫物資等工作
人手有限任務繁重造成協調困難
但在校園里體會著師生同心、共同抗疫的溫情
王巍感慨
“沒有難過和難處理的事情,辦法總比困難多”
王巍正在準備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
每天6點起床,12點入睡
對他而言,休息便是
中午去食堂打個飯、做個核酸檢測
偶爾下午有時間,他會在校園里運動一下
王巍老師的愛人作為學院的團委書記
也在封校期間住校
“我閑下來對方又忙起來了”
兩個人各自在不同崗位上忙碌著
能在同一時段空下來聊上幾句近況
都顯得有些奢侈
“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是最值得的時刻
一時的分別是為了更好地相聚
我們終會重逢在櫻花爛漫的海大園”
王巍說
這是整個團隊的力量
和年底備受關注的考研初試相比,每年春天的考研復試總是顯得低調平和。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的復試對于不少學生和老師來說,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面對很多不確定因素。
在采訪中,有不少老師感慨,雖說疫情已是第三年了,但今年的復試工作是最難的一年。2020年,疫情突然暴發,但在三四月,雖有些受疫情影響的同學需要線上復試,全國絕大部分高校已經恢復正常運轉。2021年的春天,全國高校幾乎恢復疫情前的管理模式,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到學校線下復試。但今年的形勢格外特殊,全國多地暴發疫情,高?;咎幱诜忾]狀態,而在上海、吉林等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地區,不僅學生不能到現場復試,連復試專家們都分散各地。
很多人也許不明白,“云上復試”已經說了3年了,有什么難的?
可以試想一下,將原本面對面的考試改成了線上形式,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考生和考官的心態。對于考生來講,這樣的考試有很多的未知:聲音夠不夠大,網絡會不會卡,老師們能不能聽清自己說話,所在環境會不會突然被干擾……這些細碎的不確定夾雜在一起,對考生的心理素質是很大的挑戰。
對于考官或老師們也是一樣。一位高校老師說,當所在城市封閉式管理,學校決定“考生分散+考官分散”線上復試時,所有學院都焦慮了。對于各個院系的老師而言,如何熟練地使用一整套遠程會議系統,如何保證自己的環境和網絡正常,這些身經百戰的考官的緊張心情,不亞于第一次參加復試的學生。
更不用說那些參與復試組織工作的老師:從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迅速調整復試安排,到一遍遍調試系統、模擬演練。大到要給學校、甚至當地政府一個方案,小到為老師同學配備三腳架和攝像頭……不少老師干脆住在學校里,從早忙到晚,一待就是半個月。
復試不同于網課,這是一場需要保證公正透明的人才選拔,在考研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這場考試不單單是“把流程走完”這么簡單,更要走得好,走得正。在采訪中,不少參與的老師也深知其背后的重大意義,一刻都不敢懈怠,不管多苦也要把這件事扛下來。
更令人感動的是一個細節,不少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件事的功勞不是我自己的,我覺得不應該突出我個人,這是整個團隊的力量?!闭f起在外人看來十分不容易的經歷時,老師們也會說:“這沒什么,都是應該的,這是我們的工作職責?!?/p>
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又有擔當的老師,托起了考生們的夢想。